请选择
News
News

缅甸琥珀揭示甲虫高度特化的捕食行为

更新时间:2016-12-13   点击次数:420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蔡晨阳团队通过对缅甸琥珀中大量的隐翅虫化石进行系统研究,发现了两种突眼隐翅虫化石。该研究2月18日在线发表于美国《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

近几年,蔡晨阳和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黄迪颖对大量缅甸琥珀昆虫化石进行系统的收集和研究,并与美国孟菲斯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等同行合作,从百余枚突眼隐翅虫化石中发现两枚保存有特化捕食器官的琥珀标本。科研团队通过形态描述、古今对比和形态功能学研究,证明了突眼隐翅虫在其演化的早期阶段已经进化出特殊的捕食器官,缅甸琥珀中的新发现对理解高度特化捕食器官的早期演化和现生各个属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科研团队从缅甸琥珀(距今约1亿年)中发现2枚保存精美的突眼隐翅虫化石。其中一枚标本中保存了三个同种的个体,它们都为最近建立的细长嘉年华突眼隐翅虫,仅一个个体的捕食器官部分露出于头部之外。下唇末端的肉垫呈椭圆体,类似于大部分现代突眼隐翅虫的类型;另一枚标本被鉴定为嘉年华突眼隐翅虫属的一个未定种,由于昆虫保存的原因,它的捕食器官稍与头部分离。

蔡晨阳告诉《中国科学报》,这一发现代表着突眼隐翅虫特殊捕食行为的最早化石记录,直接证明了突眼隐翅虫在白垩纪中期已经演化出高度特化的捕食行为。与现生类型相似,它们的捕食对象很可能是包括跳虫在内的小型猎物。

现生的突眼隐翅虫属和澳洲属具有下唇特化而来的捕食器官,而束毛隐翅虫属不具有这一特殊构造。因此,长期以来分类学者认为束毛隐翅虫属可能是较为原始的类群,从而将其与另外两个属分开独立看待。然而,由最早突眼隐翅虫琥珀化石中发现的特化的捕食器官可证明,下唇高度特化这一特征应为整个突眼隐翅虫亚科的祖先特征,而束毛隐翅虫捕食构造的缺失可能在演化过程中次生丢失的。

蔡晨阳表示,这一发现支持了通过分子支序系统学研究确立的束毛隐翅虫属可能是一类特殊的“突眼隐翅虫属”成员的假说。

上一篇: 扁桃体:切了不“白切”
下一篇: 科学家终于见到了黑洞的“真身”
地址:湖南省长沙县开元路尚鑫海悦商务楼
电话:0731-83873238 19898831008(微信同号)
邮箱:submit@iasrs.cn
SCI论文修改学术论文翻译
Copyright © 2010-2024 International Academic Scientific Research Society    湘ICP备2021000658号-1